日前,清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清远市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提升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在2025年底前,完成省下达12个重点乡镇地质灾害精细化调查和15处大型及以上地质灾害隐患点工程治理任务,实施一批中小型地质灾害隐患点和行业风险点综合治理,健全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和汛期地质灾害防御工作机制,探索建立以地质灾害风险防控为主线的综合防治体系,全面提升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推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再上新台阶。
(相关资料图)
清远地势大体西北高东南低,地质环境条件复杂,断裂构造发育,地貌类型众多,雨水充沛,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地质灾害时有发生。从全市地质灾害发生的历史和现状来看,全市已发生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方案》提出,将实施地质灾害风险隐患调查评价工程、地质灾害风险隐患监测预警工程、地质灾害风险隐患综合治理工程、汛期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攻坚工程、地质灾害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制度保障工程等六大重点任务,包括17项具体任务。
“一图一表”“群防群治”排查风险在实施地质灾害风险隐患调查评价工程方面,开展地质灾害综合遥感早期识别和地面验证、行业地质灾害风险点专项调查、重点区域地质灾害综合调查。组织实施12个重点乡镇1∶10000地质灾害精细化调查,科学评价风险等级,编制行政村“一图一表”风险管控图册,明确风险管控措施和临灾转移避险指引。
同时,每年汛前、汛中和汛后,由各行业部门实施地质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对发现的新增风险隐患及时建立台账,明确防治责任,落实防治措施,实现风险隐患动态更新,并将台账纳入本地区地质灾害风险隐患“一张图”。
在实施地质灾害风险隐患监测预警工程方面,将实现省、市两级气象风险预警统一平台、分级应用、逐级细化。建立市、县标准化预警会商室,完善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技术会商、响应等机制。整合利用全市历年地质灾害调查成果,优化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区划图、分析模型及信息发布。
值得注意的是,《方案》提出构建风险隐患双控群测群防体系。与我市“网格化+信息化”“网格员+信息员”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两化两员”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作用,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逐步推广至行业风险点、风险区,构建“隐患(风险)点+风险区”双控管理的网格化群测群防体系。完善群测群防工作制度,加强群测群防人员管理和技术指导,强化装备更新和技能培训。同时,推进风险隐患专业监测网络建设,探索建立“隐患(风险)点+风险区”的专业监测网络。
加强技术体系建设,提升防治能力在实施地质灾害风险隐患综合治理工程方面,《方案》提出,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全市中小型地质灾害隐患点综合治理计划并有序组织实施,推进地质灾害隐患点综合治理。并支持、鼓励条件成熟、有一定基层综合防灾减灾设施建设基础的县(市、区),建设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示范县。
在实施汛期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攻坚工程方面,深化地质灾害防灾科普培训,广泛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普及,常态化组织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强化地质灾害临灾转移避险、开展“龙舟水”地质灾害防御攻坚战。
在实施地质灾害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工程方面,将深化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加强市、县两级地质环境监测机构能力建设,整体提升全市地质灾害防治能力。推广应用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区双控”信息化服务,有效支撑地质灾害研判、辅助决策和协调联动。推广省地质灾害防治成果转化应用,实现市、县地质灾害智慧防灾分级部署、上下联动。
在实施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制度保障工程方面,建立配套的日常监管机制和随机抽查机制。严格宅基地审批,宅基地选址要符合国土空间规划。推动地质灾害管控方式由“隐患点”向“隐患(风险)点+风险区”转变,明显提升风险防控能力。
随《方案》公布的还有清远市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提升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任务分工表,明确了具体工作和责任单位。
采写:张彩霞
责编:王韵
校对:张鍪
编审:周东辉
编委:樊沃夫
*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
标签: